秋分
1、秋分是几月几日
(1)、秋分时节,天气给人的感觉,两个字:爽、朗。
(2)、因为,秋分如果在中秋节之前交节了,说明当年冷空气来得早,早种的蔬菜容易发生冻害,造成减产。并且,低温来得早,积温不够,果实还没成熟植株就早衰了,籽粒也不饱满,对产量影响很大。
(3)、意思一:昼夜等长。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度,直射地球赤道,因此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由赤道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一天之内白昼开始短于黑夜;北极附近也即将迎来一年中连续6个月的漫漫长夜与连续6个月不灭的星空。
(4)、古人就是用通过细微的观察,用简短话语,把节气特征总结的明明白白,即使过了几千年,现在来看还是十分有道理的。
(5)、秋分时间点在每年公历9月23日-24日之间。
(6)、“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7)、头: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引起头痛等。另外,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外出的时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
(8)、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现在的中秋节则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大煞风景,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自古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北京的日坛、月坛、天坛、地坛就是清代帝王为祭祀而兴建。
(9)、秋分点和秋分节气的概念也不一样,在二十四节气中,以秋分点为开始,到寒露节气交节点之前都叫秋分节气。只有秋分点那一刻才是“昼夜均寒暑平”,过了之后,阴气就开始超过阳气了,北半球的温度就越来低了。
(10)、但是,秋分节气要是出现连续阴雨天气,会造成即将收获的作物出现倒伏,发芽和霉变。并且,连续阴雨不仅影响秋收,还延误下茬作物播种。所以,农民怕秋分时出现连续阴雨的天气。像农谚“秋分雨势强,冬天地光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11)、二候蛰虫坯户的意思是说,小虫子为了躲避凉气,会陆陆续续地把自己藏进洞穴里,并用细土封住洞口,准备过冬。
(12)、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经的路程也最长,而脚又汇集了全身的诸多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足部寒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13)、怕冷、脸色苍白、痰多,秋季天气转凉,风寒感冒也找上门来,可以喝点“葱白姜片粥”,平时喝点也可以预防感冒。先将粳米熬成粥,准备一小段葱白切碎后加入,快出锅时放入姜片,再煮5~10分钟即可。
(14)、秋分后天气转凉,若下雨气温下降更为明显。冷空气会刺激皮肤,人体因着凉而免疫力下降,无力抵御寒邪,容易出现肺部及呼吸道疾病,如发烧、咳嗽、支气管炎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肺炎等问题。
(15)、秋分一候“雷始收声”,不再打雷了。古人认为,雷电乃龙所为。春分雷乃发声,秋分雷始收声。而龙,春分登天,秋分潜渊,非常契合雷电的起止时间。秋分二候“蛰虫坯户”,蛰虫们并非完全封闭门户,而是把洞穴垒得结实一些,洞口开得再小一些,等到天寒再封堵洞口,“闲人免进”,安然过冬。秋分三候“水始涸”,不是水体都干涸了,是说夏雨遗存的积水逐渐干涸。秋季降水锐减,河流舒缓了,流水不再湍急,秋气之美,便常在于水之静美。
(16)、苹果性平、味甘,是健脾开胃的良品。粗纤维含量高的苹果含有苹果酸和鞣酸等,有收敛止泻的作用。
(17)、秋分是一个内涵相当复杂的节气,涉及到农事、天文、人事诸多方面,集中表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热爱生命的态度和情感。
(18)、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短夜长(一日中白昼短于黑夜),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一日中白昼长于黑夜)。秋分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19)、秋分过后,我国大部分地区,包括江南、华南地区(热带气旋带来暴雨除外)的降雨日数和雨量进入了降水减少的时段,河湖的水位开始下降,有些季节性河湖甚至会逐渐干涸。在此期间,还有可能出现个别的热带气旋,但影响位置偏南,大多影响华南沿海、海南岛,这时的台风除了大风灾害外,带来的雨水往往对当地的土壤保墒有利,因为10月以后这些地区将先后转入干季。
(20)、9月23日4时02分进入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秋分“节气,秋分当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所有地区都是昼夜等长。过了秋分,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半球移动,北半球的白天逐渐变短,黑夜逐渐变长,南半球则相反。秋分之后,可以明显感受到气温逐渐降低,昼夜温差加大。数据上来看,日均气温基本都降到了22摄氏度以下。无论是“天凉好个秋”,还是“秋风秋雨愁煞人”,都是天气转冷的标志,需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
2、秋分英文
(1)、在民间有“霜降见霜,立冬见冰”的说法,意思是说,到了霜降节气的时候才能下霜,到了立冬节气的时候,才能看到冰。如果,秋分节气看到霜了,说明冷空气来得早,会导致棉花和蔬菜发生冻害或积温不足造成减产甚至枯死。写到最后:农谚是古人与自然长期相处的经验总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农谚不是预言,它不能够预言未来的天气是啥样,所以,我们不能把农谚当成判断年景的依据,只是古人通过以往的现象进行了总结而已。
(2)、再过几天将正式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节气了,在古书《春秋繁露》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伴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3)、“秋分不分”指的是到了秋分还没有秋分该有的特征,天气比较反常。
(4)、古人非常崇拜太阳和月亮,有“春祭日,秋祭月”的习俗,就是在春分日的早上祭拜太阳,在秋分日的晚上祭拜月亮,所谓的“月夕”就是祭拜月亮。但是,不是每个秋分日都能看到圆圆的月亮的,所以就把“祭月”的活动挪到了八月十五中秋节。
(5)、秋季昼夜温差大,易邪气入体,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秋季夜愈深,寒气愈重,寒气很容易入侵体内,给以后腰腿疼痛埋下隐患,还会导致咳嗽等疾病。秋日清晨气温低,应根据户外的气温变化增减衣服。在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身体发热后,方可脱下外衣。尤其是老年人外出运动更要注意早晚温差,以免受凉。
(6)、从这个秋分开始,中央电视台《天气预报》主持人、中国气象局气象服务首席专家宋英杰将带着他的新书《二十四节气志》,以及他多年的专业积累,给我们分享二十四节气文化在这个时代的“未完待续”。
(7)、饮食和身体锻炼方面。因为秋分的时候,还是属于秋季。秋季天气干燥,为了防止凉燥,就得坚持锻炼身体,特别是学生一定要坚持跑步、跳绳等简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这个节气及节气前后,一定需要多喝水、多吃水果,注意清淡饮食,少吃或者不吃烧烤、宵夜等不易消化的食物,防止邪燥入侵我们的身体,保持身体健康。
(8)、特别不容易!丰收背后的艰辛,你可能从未了解
(9)、农谚有“分后社,白米遍天;社后分,白米像锦墩”的说法。今年是“社后分”,意思是说,庄稼收成不是很好,价格相对常年要高一些。
(10)、我国古籍《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的意思是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11)、“秋三月,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所以情志调养方面,应放松心情扫除抑郁。秋季日照减少、气温渐降、花木凋零,一部分人容易产生忧郁伤感情绪,即俗话说的“悲秋”,导致体内分泌紊乱疾病。所以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心情舒畅。秋高气爽是外出秋游、登高的好季节,这样可以防止“秋风秋雨秋煞人”。
(12)、秋分这一天,农民按习俗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意思是希望避免雀子来破坏庄稼。
(13)、这种习俗也被称为“说秋”。而“说秋”说得好的人被称为“秋官”。立春鞭春,秋分说秋,都是关于劝耕的习俗化的行为艺术。
(14)、秋分这一天昼夜平分,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上,也象征着秋季的丰收之喜。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继续南移,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夜,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南极附近开始为期6个月的极昼,范围逐渐扩大再缩小。“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
(1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6)、农历八月的雨,被称为“豆花雨”,“里俗以八月雨为豆花雨”。农历八月雨后一层秋凉,花事稀落,而豆花独开,“一城秋雨豆花凉”。
(17)、正如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说:“七情之病也,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矣。”因此,当处于“秋风秋雨愁煞人”时,可以听一听音乐,欣赏一下戏剧,或观赏一场幽默的相声,这样,苦闷的情绪也随之而消。
(18)、爽、朗,一个是爽,天气感觉清爽了;一个是朗,天空感觉明朗了。
(19)、水始涸:水气也不像夏天时那么充沛,将开始逐渐干涸,因此我们会觉得空气越来越干燥了。
(20)、秋分这一天,农民按习俗每家都要吃汤圆,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圆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意思是希望避免雀子来破坏庄稼。
3、秋分下雨好还是天晴好
(1)、音频还在继续,听“天气预报段子手”宋英杰对“秋分”的观察与解读。
(2)、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受凉后会引起头痛等。另外,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外出的时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
(3)、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斗指己为秋分,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适当秋之半故名秋分也。”《春秋繁露》中记载:“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大意是秋分以后将很少会打雷,蛰居的小虫将藏入洞穴以防寒,河道的水将干涸。
(4)、如果您家有农作物或者是家有务农的家人,那么下面这个信息你就不要错过了。
(5)、二是,气候由热转凉。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如左河水诗曰:“暑退秋澄转爽凉,日光夜色两均长。”即为“转秋凉”。
(6)、秋分之前。现在时间是八月底了,还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到秋分。现在我身处南方广西地区,气温还是比较热的,听说某些地方现在还是高温天气,都开始限电使用了。所以在秋分之前,我们还是需要忍受酷暑的天气。我发现从6月开始,我的电费使用开始暴增,预计7月-8月达到全年的峰值,9月尤其是9月秋分节气到来之前一个星期左右电费开始回落。
(7)、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一是太阳在这一天到达黄经180°(秋分点),太阳几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不考虑大气对太阳光的折射与晨昏蒙影)。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即一日中白昼短于黑夜;南半球各地开始昼长夜短,即一日中白昼长于黑夜。故秋分也称降分。
(8)、中醫認為:人體的生理活動要適應自然界陰陽的變化,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都要考慮“養收”這一原則。
(9)、二是,气候由热转凉。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如左河水诗曰:“暑退秋,澄转爽凉,日光夜色两均长。”即为“转秋凉”。
(10)、二十四节气是阳历也是农历,但二十四节气不是阴历。为什么可以说是农历而不是阴历呢?因为,阴历是看月亮来纪时的,不能反应四季的变化,而农历是即看太阳又看月亮,是阴阳合历,能够反应四季变化。
(11)、本期夜读评论被选中的前10名网友,可以获得宋英杰签名版《二十四节气志》。认真听哟!
(12)、三候水始涸意思是说,秋分过后降水也不会像夏天那样充沛了,降雨减少,湖水与江河中的水流量越来越少,一些沼泽地及水坑处干涸。因此,我们会觉得空气越来干燥了。
(13)、秋分过后,原先占据在大陆上的暖空气(副热带高压)继续南退。冷空气即将成为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主导力量。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随着冷空气分股南下,一般年份,江南大部也都先后进入了秋季(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22℃)。“秋老虎”不见了踪影,人们开始享受一年中的好天气。
(14)、一候雷始收声的意思是说,秋分以后阴气刚开始充沛旺盛,所以,即使有下雨的天气也不再打雷了。
(15)、在饮食摄养上,因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所以秋日宜收不宜散。要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同时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鼻、唇干燥及干咳、声嘶、皮肤干裂、大便燥结等燥症,宜多选用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淮山、秋梨、藕、柿子、芝麻、鸭肉等,以润肺生津、养阴清燥。
(16)、柿子性寒,味甘、涩,鲜柿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及矿物质,仅次于柑橘,而高于梨和苹果。柿蒂可治呃逆、嗳气等症;柿饼炙炭可治便血;柿霜可治喉痛、咳嗽、口疮等症。
(17)、秋分时分便会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人。“秋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18)、秋分以后,气候渐凉,胃肠道对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护不当,就容易引发胃肠道疾病而出现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或使原来的胃病加重。故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适时增添衣服,夜晚睡觉盖好被子。此外,还要注意忌口,不吃过冷、过烫、过硬、过辣、过黏的食物,戒烟戒酒,忌暴饮暴食。
(19)、在古代没有红酒也没有啤酒,饮一酒指的是喝桂花酒。桂花酒不是那种烈性的白酒,而是一种微甜的酒,在过去老少都能喝,而秋分时节,正是酿桂花酒的黄金时节,新出酿出的桂花酒一定要喝上一点,应应秋天的景色。
(20)、秋分的故事(秋分的传说+秋分节气的由来)。
4、秋分后面是什么节气
(1)、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
(2)、此时,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团已经具有一定的势力
(3)、(颜芳)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经典科主任,医院首批“青年名中医”,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师承山西省名中医李可(已故)。全国扶阳流派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养生康复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4)、雷,二月阳中发声,八月阴中收声,入地则万物随入也。
(5)、立春的时候是鞭春牛,劝耕。秋分的时候,是黄纸或红纸上印着节气农事以及农夫耕田的图样,制成“秋牛图”。送图的人,往往是民间最能说会唱之人。他们在“送秋牛”的过程中,说秋耕事项以及各种吉祥话儿,劝说大家不贻误时令。
(6)、少年举报补课被劝退处理不能止于班主任出来“背锅”
(7)、蛰虫坯户:后五日“蛰虫坯户”。王安石诗云:“忽忽远枝空,寒虫欲坯户。”“坯”在这里是“培”的意思,虫类受寒气驱逐,入地封塞巢穴,提前告别残秋,准备冬眠了。
(8)、对于种植白菜、萝卜和大葱农户来说,温度由高到低的变化反而有利于作物生长的。但是,温度过低就会影响作物生长了。
(9)、秋分时分便会出现挨家送秋牛图的人。“秋牛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秋”,说秋人便叫“秋官”。
(10)、就是说此时降雨量开始减少,由于天气干燥,水气蒸发快,所以湖泊与河流中的水量变少,一些沼泽及水洼处便处于干涸之中。
(11)、水始涸:水气也不像夏天时那么充沛,将开始逐渐干涸,因此我们会觉得空气越来越干燥了。
(12)、萝卜:萝卜性凉,味辛、甘,有健胃消食、止咳化痰、顺气利尿和清热解毒之效。每日临睡前,吃点鲜萝卜,可增强心脏功能。
(13)、秋季咳嗽是最恼人的,喝萝卜汁见效最快、效果好。将新鲜的白萝卜加少量水榨成汁,注意要把萝卜皮削掉,要不然口感太辣,对胃的刺激也较强。一周喝1~2次即可。
(14)、今年“秋社日”是在公历9月22日,秋分节气的交节时间是在公历9月23日,很明显是“社在秋分前”了。
(15)、董仲舒《春秋繁露》曰:“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被认为是昼夜均等,寒暑平衡的中间点,是“平分秋色”之时。但各地的温凉更迭大不相同。
(16)、秋季是立秋节气开始到霜降节气结束,一共是90天,秋分正好整个秋季的90天的一半。所以,古人说秋分是“寒暑平”。
(17)、如果您是在校学生,那么关于“秋分”节气的文化知识、秋分和文学作家的故事作品就一定不要错过了~~
(18)、秋燥宜多食滋潤之品。百合、秋梨、蓮藕、芝麻、鴨肉等都是潤肺生津、養陰清燥。
(19)、秋分时节,北方已不是新凉,而是轻寒。而塞北秋分时已见初霜,“秋分前后有风霜”,所以“秋分送霜,催衣添装”。
(20)、如果您家有农作物或者是家有务农的家人,那么下面这个信息你就不要错过了。
5、秋分是2022的几月几日
(1)、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
(2)、也就是说,收成多寡,年景好坏,不再是悬念,在秋分时节基本都有了定论。
(3)、中国自贸区“上新”,中央这样安排有何考虑?
(4)、第很多人在夏季时食欲不振、偏爱冷饮,导致了脾胃受损,加上身体中一些营养素的缺乏,这些都容易引起疾病问题。
(5)、秋分之后,北半球各地昼渐短夜渐长,南半球各地昼渐长夜渐短。
(6)、眼下天气转凉,燥邪、寒邪、风邪也渐渐增多。而人体毛孔收缩,免疫力下降,怕冷、感冒、咳嗽、腹泻、腰酸背痛、过敏性鼻炎等虚寒病症也随之多发。在秋分当令之时,借助阴阳消长的变化,因势利导实施艾灸,可以有效提高机体自身免疫力,温通阳气、祛风散寒、扶助正气、增强免疫力,还能润燥。
(7)、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秋分时节,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先后进入了秋季,日平均气温都降到了22℃以下。北方冷气团开始具有一定的势力,大部分地区雨季刚刚结束,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分是美好宜人的时节。也是农业生产上重要的节气,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
(8)、秋季也是过敏高发的季节,这与秋季的气候特点关系密切。秋季风大,花粉、尘埃都弥散在空气中,易引起过敏。另外,秋季温度湿度适宜螨虫的繁殖,易引起过敏。
(9)、中秋后,天一天天凉,露冷风高,松捎桂子,梧桐已觉冷碧,当年毛滂到此时已经用“晚色寒清入四檐,小花未了烛花偏。锦屏屈曲梦谁边,熏笼香暖索衣添。”这样的句子了。王昌龄当年有《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青漏长。”那是霜降后的景象,现在虽然需要“索衣”了,点熏笼还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