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是谁说的这句话(95句文案精选)

 句子大全     |      2024-03-25 08:40

读书百遍

1、读书百遍,而义自见还是其义自见

(1)、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一点都不错。扩展资料: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

(2)、同时,这句诗的大意是,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秋景。如果用“最”字,语气上会比“正”更加强烈,更能贴合作者想表达的情绪。因此,教材和点校本《苏轼诗集》保持一致,用“最是橙黄橘绿时”。

(3)、猛然发现“说shuō客”“坐骑qí”这么念,我怕是上了个假学!

(4)、又如,统编教材中很多童话和儿歌中的动物,使用的是“他”而不是“它”。这是因为每位作家对自己笔下的动物态度不同,有部分作家,其创作的童话或者散文里,是把动物当人来写的,就会用“他”而不是“它”来指代自己笔下的动物。编写组尊重作家本人的使用习惯和感情色彩,没有对此进行修改。

(5)、“奇怪,这笔顺,这字怎么都和我们小时候学的不一样。”每每学校复习阶段,陪孩子一起学习的家长就会遇到类似的问题。

(6)、董遇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实而且很好学。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7)、书中谈及为人处世的道德、修养、品行、教育等诸多内容,自古便是儒家必读经典。

(8)、但明朝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三十六“考文”中评述道:“杜牧之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亦有亲笔刻在甲秀堂帖中。今刻本作‘深’,不逮‘生’字远甚。”直言用“生”字意境更佳。

(9)、虽然说多读书能够增长见识,但是这个多读书指的是读书的本书种类多,而非将一本书反复阅读。

(10)、1932|《人生哲学的一课》《上海的狐步舞》

(1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独立成段的引文如果只有一段,段首和段尾都用引号;不止一段时,每段开头仅用前引号,只在最后一段末尾用后引号”。

(12)、在孩子气的男人身上,你感受到的是令人绝望的无常,所有你认为已经过去的,对他来说都还没到来,他的未来充满无常。

(13)、一笔一画、一点一顿之间,都有着无限的美感,也蕴含着老祖宗的智慧。

(14)、中央电视台一套也有个节目,就叫《阅读》。每期一篇好文章,收视率居高不下。

(15)、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6)、解释,见:显现。古同“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熟读后,自然会领会其中的道理。

(17)、“书读百遍,其义自见”(shūdúbǎibiàn,qíyìzìxiàn)

(18)、(译文)董遇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实而且很好学。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19)、投稿邮箱:xinduxie211@1com。

(20)、我曾经当过几年中学语文老师,那时候也不懂读书“读”的重要性,生搬硬套,无病呻吟,人云亦云的多。没有给学生强调“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读书方法。是不是有误人子弟之嫌?

2、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是谁说的这句话

(1)、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2)、选入教材时,编写组反复揣摩文意,请教著名的文学研究学者和作家,再对其中不符合现代汉语规范表述的地方作了修改,比如,把“狂欢地跳着舞”改为“跳舞、狂欢”,把“壁角”改成“墙角”,“散学”改为“放学”,既确保改动符合文义,又使学生更容易领会课文内容,并不会造成所谓“经典的缺失”。

(3)、陈先云告诉记者,教材的编写,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自2017年秋季在全国投入使用以来,社会各界对其非常关注,通过各种渠道表达了对教材的看法和意见。编写组将在全社会的共同帮助下,使统编教材不断完善,不断提高。

(4)、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5)、朱熹讲“凡人若读十遍不会,则读二十遍;又不会,则读三十遍至五十遍,必有见到处。五十遍暝然不晓,便是气质不好。今人未尝读得十遍,便道不可晓”。《朱子语录·学四》朱熹主张的读书法,散见于各处,需要综合来看。随便拿出一条说事,都容易落入片面。朱熹不是董遇,更不是只叫你读经百遍的国学大师,他本诲人不倦、论学不断,留下了多少讲学的文字记录,很多是深入浅出、生动活泼的。他讲读书既要强调读书,也强调思考,如果五十遍还是读不明白,那就不要勉强了。他讲的读书多少遍,也不是让人鼓足干劲、埋头苦念,一天要完成多少绩效考核,反而的让人留有精力余地“如会读得二百字,只读得一百字,却于百字中猛施工夫,理会子细,读诵教熟。”这种读书的涵泳玩味,与专心致志,与理性思考,与力行实践,与读书百遍,都不矛盾,也都不可偏废。再看今天,对书籍的态度要不然是一遍不读的冷漠,要不然就是百遍狂读的偏执。过犹不及,岂虚言哉?

(6)、陈先云:关于选文的修改,是多年来对语文教科书的各种讨论中一直被关注的问题,也是小学语文界一个争议不断的话题。

(7)、“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了阅读的必要性,对阅读艰深的书来说确是如此。

(8)、因此:有神的人就有智慧,神会让你变得完美。

(9)、家族史也是一道大餐:孩子越了解家族史,越能把控人生

(10)、“我不得不提醒自己,有些鸟儿是不能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在它们的每一片羽毛上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芒。”

(11)、赏昙花能让人变得清明与宁静。如果地球与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昙花虽然弾指芳华,轰轰烈烈,但也是刹那美丽,瞬间永恒!人呢,以百年记,也不过是三万六千五百多天,在历史长河中,能有雪爪鸿妮,实是不易。有一付对联说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终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几何?我欣赏昙花。巜人类简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新世纪的口号,快乐来自于内心”。

(12)、多少年过去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随着社会阅历丰富,理解能力提高,越来越体会到“读书百遍”的读,其实是一种很好、很有效的学习方法。

(13)、《庄子》是庄子思想的集结。庄子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

(14)、当时高冷的言语,在后世有了热度。“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后来逐渐上升到了读书方法论的高度,董遇原话需要读一百遍的应是指自家著作《朱墨别异》,到了后世《金楼子》“读之百遍,其义自见”的“书”指向了儒家五经,至于其他书则可以泛读。宋代以后需读百遍的“书”范围更加宽泛。北宋苏轼有诗“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南宋朱熹《训学斋规》解释“读书百遍”,是“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朱熹后面还补充了“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成为了又一个著名的劝学名句。时至今日,抱着这条格言较为极端的例子是遍地出现的“读经班”,如“论语一百”就是类似夏令营的方式,带领大家几天之内反复读一百遍《论语》。按照发起人的说法:“论语只不过15700多字。按说话的速度,一分钟可读200个字,这样,60分钟,也就是一个多小时,就可以读完一遍,就在书的后面画一个“一”的记号。”。

(15)、从古诗里走过十二个月,每月一首唯美古诗,陪你走过一整年

(16)、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想对于习武也是一样的。

(17)、如三年级下册古诗《惠崇春江晚景》,题目历来有“晚景”和“晓景”二说,争议不下。

(18)、我没有答案,只要有生活,做决定就不可避免。

(19)、有人问‘三余’的意思,董遇说:“冬天是一年的农余时间(可以读书),夜晚是白天的多余时间(可以读书),阴雨天是农时的空余时间(可以读书)。

(20)、她温暖、慈祥的话语,总能陪伴很多人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让人重燃对生活的勇气。这本书中,总有一句话会触动现阶段的你,也总有一句话,会让你豁然开朗,勇敢的去面对未来漫长的岁月,让你感觉“人间值得”。

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的意思是

(1)、当许多人同坐一艘船在其间冒险时,你还需要一个自己的房间。

(2)、赏昙花能让人变得清明与宁静。如果地球与宇宙相比,地球只是“太平洋上的一粒沙”。昙花虽然弾指芳华,轰轰烈烈,但也是刹那美丽,瞬间永恒!人呢,以百年记,也不过是三万六千五百多天,在历史长河中,能有雪爪鸿妮,实是不易。有一付对联说得有意思:若不撇住终有苦,各能捺住即成名。横批:撇捺人生。撇不出即苦,捺收得住是名,一撇一捺是人字。人生几何?我欣赏昙花。巜人类简史》中有一句著名的话:“新世纪的口号,快乐来自于内心”。

(3)、不求太过闪耀,但至少要活的平凡而不平庸,不是么?正如影片所言,有些鸟儿就不该被关在笼子里,生活中也亦是如此,有些人注定会在茫茫人海中脱颖而出,他们向往自由向往更好的生活,他们会为此而努力奋斗。

(4)、王汉宗中行书《论语》:大小相兼,有断有连,收放结合,通达平衡。

(5)、1941|《在医院中时》《我在霞村的时候》

(6)、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是一个汉语成语,指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7)、你刚刚酝酿好的换气口还没打开,又被堵上了,你感到难受而愤怒,想下船单干;

(8)、陈寿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年六十五。

(9)、行楷《诗经》:线条相连如“游丝”,下笔要轻,笔尖跳跃。

(10)、从熟悉又陌生的朗朗童声中,一下子好像听到了古代传统文化召唤,看到了传统文化的回归,心情竟然莫名的激动不已。

(11)、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生痰瘤。

(12)、陈先云:这是基于本套教材充分考虑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规律和实际的学习需求,在不同的阶段采用了不同的注音方式。

(13)、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指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见:知道。古同“现”。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14)、原文:董遇字季直,性质讷而好学。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云“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从学者云:“苦渴无日。”遇言“当以‘三余’。”或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15)、又如,三年级上册古诗《赠刘景文》中的“最是橙黄橘绿时”一句,也有另一个版本,写作“正是橙黄橘绿时”。

(16)、本册挑选其中最广为流传的话语,一问一答中,你会获得人生的启迪。

(17)、在阅读经典、描红美字的同时,你还可以欣赏传世美画。

(18)、每篇配有简要的注释,搭配各大博物馆馆藏名画,可读可赏。

(19)、字词解释:见:知道,古同“现”。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指书要熟读才能真正领会。

(20)、你继续活出的是一种向前的生活,你带来生育或生出来者,你非常多产,你继续向前生活。

4、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出自哪里

(1)、涨知识|为什么是露马脚而不是露人脚?为什么是马虎不是牛蛇?

(2)、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3)、所以:如果你现在像个孩子,你的神会从成熟的高度上一直下降到死亡。

(4)、12岁小学生写下诗词悔过书!妈妈用文言文回复……

(5)、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汉字有着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

(6)、我小时候的读书时,小学不用说了,没有什么印象了。到了初中高中时代读书,记忆里也是一知半解,囫囵吞枣,半生不熟,吃夹生饭的多。根本不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很少下功夫朗读课文。

(7)、当沉下浮躁的心,读书写字时,就能心手合从先贤留下的文字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人也变得睿智而温暖起来。

(8)、为什么可以如此呢?因为《红书》是一本特别的书,它是写给自己的,并不需要严密的逻辑,也不需要诸多论据来论证。

(9)、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想对于习武也是一样的。

(10)、课文第13~15几个自然段,连续引用同一个人说的话,因此每个自然段开头都用一个前引号,而除了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末尾用一个后引号,前面自然段的末尾都不用后引号。原作中的引号使用符合国家标准。

(11)、此套《国馆典籍字帖》,以古今名家字体为筋骨,你可以边阅读边临摹,开拓眼界之余,更大大提升书法涵养。

(12)、我感受到的这个儿童就是我身上永远在躁动的青春。

(1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14)、古人学富五车,出口成章,七步成诗,博闻强记,包括历代科举考试,背熟八股文,实际上,从读书效果角度看,都有可取之处。

(15)、释义:把枣儿整个吞下去,比喻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

(16)、董遇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实而且很好学。附近的读书人请他讲学,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

(17)、当我们谈论“读书百遍”的时候,需要知道这句话出现在汉末三国时代,有着一些最基本的时代背景。为啥之前读书的人那么多,却好像没有人说过类似的话?第读书百遍的基础,不仅手里要有书籍,还要对书上的文字使用有所规范。在秦朝统一文字前,各国文字书写不同是我们都知道的历史常识。不仅如此,今天我们发现了“上博简”“清华简”看到了简帛古书中大量存在的“通假”现象远比课本上的“文言文”复杂的多。也就是说,在秦汉之前就算一个人识字有书,如果没有老师讲授,很可能每个字都认识但每句话都读不懂。第董遇的个人选择,要在两汉经学大盛,从师向学“靡然乡风”的大环境中考察。当时弟子成百上千的大儒很多,董遇遭遇汉末大乱,是“采梠负贩”也手不释卷的真学者。董遇不肯教人,也许受到《老子》无为思想影响,也许有魏移汉祚的时代因素,但勤学自守、戒除浮华虚荣也是值得今天我们深思的。

(18)、类似的情况不仅出现在诗句中,有时甚至连标题都并存两说。

(19)、书只有“读”才能懂,读的目的就是“见义”。

(20)、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音:dúshūbǎibiàn,qíyìzìxiàn。

5、读书百遍下一句是啥

(1)、骆驼祥子告诉我们,人如果失去奋斗目标,就和行尸走肉没什么分别了。一个人一定要有个奋斗目标,而且是万万不可以丢掉的,如果失去它,人就会堕落下去,最后变成个废人。祥子是最好的例子。我们在为祥子感到不幸的同时,应该正确认识新时代给我们创造的方方面面的条件,有梦想就去努力,不断前进完成自己的目标。

(2)、教科书选文的改动,是经过编写组、审查专家反复研讨的。对于能联系上作者的作品,一定与作者商讨,征求作者的同意;对无法联系上作者的作品,会征求专业的文学研究学者和作家的意见,再作修改。编写组所作的修改,均遵从不违背作品原意的原则,不损害作者的合法权益。

(3)、如果有机会,你也很乐意补上自己在前一段水域的收获,分享给大家。

(4)、一个有未来的人和一个有未来的神,哪一个更好呢?

(5)、    这学期有幸到南昌观摩了几位名师的现场授课,虽历时不长,但收获满满。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几位老师授课的风格各有特点,但都突显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特点:朗读。

(6)、王汉宗粗钢体《庄子》端正典雅,形美字明,清晰利落。

(7)、“不要试图通过改变他人来获取快乐,而是‘想自己如何做才会快乐’或‘怎么努力让自己在这里心情愉快地度过’我觉得这才是应该考虑的关键。”

(8)、每年花开时节,我邀约朋友来家共赏。赏花只让识花人。我们有时在露天,有时搬到客厅,有时搬进阳光房,轻松音乐,焚香品茗,谈天说地;瓜果佐酒,漫论诗书。用一位作家朋友说的话,“醉里挑灯看花”,是有意思的事:等待羞涩的美人,在在千呼万喚中,一点一点地展现它的秀色。未开放时绛紫色的花苞象小家碧玉;开放时,它有着別的花所不及的气度,洁白的花瓣,一点点向外舒展,如美人伸着懒腰,虽然柔情似水,但它开放的样子,极其狂放,闭谢的姿势也刚烈异常,象倒挂金钟,不减姿态。宗彪、王寒夫妇,文字唱和,各领千秋。他们连续三年,每次坚守三五小时,观察细致入微,与我们共享昙花开放的美好时光。《江南草木记.昙花》,讲到了这件乐事。撮影家叶晓光,为昙花留影作画册;卢霞客与台岳学子,诗词唱和:小暑台风送清凉,安心静观渐开花,妙曼多姿色。人到闲处,你我他。

(9)、此外,边读边抄还能平静内心、减少焦虑感,让人变得稳重理智。

(10)、读的过程就是最好的吸收过程,读的过程就是最好的跟作者用心交流过程,读的过程也是最好的理解消化过程。

(11)、或许你会担心自己孤身一人,会留恋那些慷慨的馈赠,于是你想到了自己的那间小屋,你躲了进去,直到你感觉良好,走出来重新加入大家,体验正在航行的水域。

(12)、有人据此提出三年级不宜出现这种复杂的引号用法,因为语文课程标准不要求三年级学生掌握引号的这种特殊用法。但是,编写组认为,在真实的阅读中,遇到这种情况是难以避免的。如果学生在阅读时产生疑问,教师可以稍作解释,不需要专门传授相关知识。

(13)、在杜牧自己的《樊川集》中,用“生处”的较多,目前较为通行、权威的点校本《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版)和《樊川文集校注》(巴蜀书社2007年版)也都作“生处”;“深处”则常见于他人著作对杜牧诗句的转引,文献价值逊色于前者。

(14)、实际上,“读书百遍,而义自见”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志·董遇传》。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出自宋代朱熹的《训学斋规·读书写文字》。

(15)、董遇根据读《左传》的心得著有《朱墨别异》,有后学求教这书,结果被董遇拒绝。理由是不如自己去读过百遍,书的文义自明。后学苦于没有时间读那么多遍,董遇则说出了另一著名的“三余”读书法,无非是要人利用生活生产的空隙时间读书。这前后两段话分别被后世作为劝学读书的励志名言广为流传。然而在董遇的时代,劝学效果并不理想,反而是一种劝退。诸生望而却步,最终《朱墨别异》因缺乏传人而散佚,董遇的生平事迹在史书中也仅保留了只言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