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龙门石窟怎么赞美它【102句集锦】

 句子大全     |      2023-08-25 11:21

一、龙门石窟怎么赞美它

1、阿难:山水圣地最美龙门~

2、留作这个春天最好的纪念吧!

3、分享此文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及众读者.

4、另有一说,认为是北宋皇帝赵匡yin的题碑。在十字卷碑的上方,还阴刻有一幅龙门山色图,有山蛮、寺院、河流、洞窟以及古都洛阳北面的邙山,是龙门石窟仅存的一幅古代石刻龙门山色图。

5、后室是敬善寺的主室,中央供奉着高约2米的主尊阿弥陀佛。他结跏跌端坐叠涩式须弥座上,左手置膝,右手举胸前,身着敷搭双肩袈裟,面容丰满,胸部突起,衣纹流畅。围绕主佛,两侧为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其中天王为薄浮雕,身着唐代武士甲胄,手持宝剑,作守卫状。

6、火烧洞大约开凿于6世纪初,是北魏王朝开凿的最大的一个石窟。它高10米、宽5米、进深12米,正壁原有五尊大像,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但刚完工不久就被全部碰毁而荡然无存了。经专家考证推断,它应毁于北魏熙平至正光年间(公元516~520年)的宫廷权力之争,宣武帝胡太后临朝执政被幽禁,她所开凿的石窟也被砸毁。而现在留下的北魏洛京火统寺大比丘慧荣的两龛造像,最早的造像题记为正光三年(公元522年),也已是变故后才又雕造的。

7、龙门石窟不仅是一座大型石刻艺术博物馆,也是研究从魏晋到宋代社会现象的历史博物馆。龙门石窟是皇室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具有浓厚的国家宗教色彩,反映了佛教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盛衰命运,从某些侧面折射出当时政治风云变幻和社会发展态势以及文化时尚。石窟中记载开窟造像事迹碑刻题记是研究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医药等领域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

8、1962年,雄伟壮观的龙门大桥造成通车,飞架龙门之口,雄跨伊水之上,犹若彩虹卧波,使龙门的水光山色倍添光彩,点缀得山河更加秀丽,龙门正以它的秀丽山光水色和众多的历史文物,博得中外人士赞美,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人来参观游览。

9、插鼓台位于龙门东山南端,因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巡幸香山寺,在此置播鼓司而得名。由于这里依崖并列开凿了三座石遍,所以又称为“播鼓台三洞”。

10、不逊敦煌千佛洞,云冈作比亦平凡。

11、桃花的花语含义是爱情的到来,人们说的“桃花运”就是这个意思,想拥有甜蜜的爱情可以向桃花许愿。桃花还有着赞扬女子美丽容颜的意思,常常会用“面若桃花”、“人比桃花艳”来形容女子的美貌。

12、龙门石窟历史悠久,意蕴悠长,置身其中,沐浴着古老安宁的气息。龙门石窟距离洛阳市区大约十二公里,此处东边是香山,西边是龙门山,两山对峙,一水中流,清澈的伊河缓缓地流向远方。弹尽身上千里流沙,恭敬地站在龙门石雕佛像前,擦干满脸的汗水,悄悄地问苍茫大地,问千年青史,这是文明世界,人间虔诚祈祷福祉的圣地。

13、是世界文化遗产的荣誉称号

14、莲花,因其出污泥而不染,所以在佛教中取其“净”而演绎出西方净土世界。据《佛本生传》记载,释迦牟尼降生时“池内遍生奇妙之莲”,而他一出生即可行走,东西南北各走七步,“步步生莲”,成佛后坐于莲花座上,则“居之净土也”。释迦牟尼灭度之前,弟子迦叶捻莲一笑,佛祖便将眼睛付诸于他,于是众罗汉菩萨便都拿起莲带,顿时诸佛与菩萨坐下或站立的地方就都出现了莲台。因此,莲花作为“佛门圣花”,在佛教中几乎无处不在,就连诸佛最常见的姿势结跏跌坐,也称之为万莲花坐;所着袈裟,也有“莲花服”的“德名”。

15、想知道如何投稿,请点我

16、医药、音乐、书法、宗教、诗词、文学等艺术形式于一身

17、奉先寺,即奉祀祖先的意思,是唐高宗为唐太宗追福所营造的窟龛。其规模之大超过了龙门其它所有窟龛。它显示的是我国唐代雕刻艺术匠师在艺术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也是盛唐强大国力的具体体现,堪称东方艺术的明珠。

18、龙门石在这里你可以体验到时代的脉动

19、众香天上梵仙宫,钟磬寥寥半碧空。清景乍开松岭月,乱流长响石楼风。山河杳映春云外,城阙参差茂树中。欲尽出寻那可得,三千世界本无穷。

20、龙门石窟随着风雨的洗礼而雄浑厚重

二、龙门石窟怎么说

1、值得一提的是,在28尊罗汉像中,南壁第一尊摩诃迦叶的雕像曾于1935年前后被盗,如今你仍能看到盗凿后留下的空白。几十年来,“他”漂泊海外,几经周转,多次拍卖,先英国,后美国,再到加拿大。2001年4月加拿大国家美术馆考证发现这是龙门石窟看经寺的造像后,为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而送回我国,才使“他”得以重归故里。

2、卢舍那大佛龛这组雕像,主从分明,高下有别,刚柔相济,气势磅傅,最大限度地张扬着佛教精神,显现出唐代皇家石窟的恢宏气派。而从另一角度来看,它又像是宫廷皇帝临朝执政场面的神化,众星拱月,卢舍那大佛俨然便是帝王,二菩萨是嫉妃,二弟子是文臣,天王、力士则是武将。

3、人伫碧空风瑟瑟,梦回幽窟思悠悠。

4、进入西山景区,首先看到的是禹王池,它位于石堤右侧的山崖下。沿数级石阶而上,便可看到一方水池,它长2米,宽6米,池中清泉翻涌,绿草茵茵,泉水温度一年四季都保持在25~26度之间,这就是禹王池。禹王池的泉水在龙门诸泉中是最盛的,池东有一出水口,雕有一石蛤蟆,称“蛤蟆嘴”,翻腾的泉水由此飞泻而下,状若悬瀑,喷珠溅玉,直入伊水。

5、天阙象纬逼,云卧衣裳冷。

6、龙门山青水秀,自古就是人们游览胜地。大诗人白居易曾与僧人佛光同乘一叶扁舟,从洛阳城的建春门溯伊水悠悠而上,赴龙门香山寺游玩,二人一路低吟长啸,对龙门给出了很高的评价:

7、这里青山耸翠,东西对峙,伊水汪洋,从中北流,是闻名中外的我国三大佛教艺术宝库之一。龙门石窟造像密布在伊水两岸,东西两山的峭壁上。

8、龙门石窟是河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5A级景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全国文明旅游景区、首批全国人文旅游示范基地,是镶嵌在中原大地上一颗人类文明的璀璨明珠,是一张熠熠生辉的河南文化旅游金色名片。

9、▶再过30天,洛阳将惊艳全国!

10、路洞高、宽均为4米,进深5米多,平面呈方形。洞内富顶作莲花藻井,其上密刻众比丘闻法头像。洞口右侧拱壁刻一供养人,束螺纹高髻,身披袈裟,双手合十持幡,表情虔诚,作供养状,形象颇为生动,据推测当是来自外域的僧侣。

11、推荐看下面这些关于石窟的书籍资料,里面有非常详细的记载,比回答中的几百个字要详细且全面

12、放歌改革新时代,承古耀今龙门跃。近年来,洛阳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管委会着力推进“互联网+”智慧旅游建设,创新引领、主动作为,积极实践、融合发展,创出了一条“互联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用智慧旅游绘就了“诗和远方”美丽龙门新画卷。

13、龙门石窟因伊水而又分为东山和西山两个景区,其中西山是石窟较为集中的主要游览区;而东山除了部分石窟外,还有香山寺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墓园“白园”。

14、仔细观看,你会发现,其中的“岸”字中间少一横,“逸”字下方少一点,而“中”字则更是一反常态,中间一竖上长下短,一副不羁的模样,这便是北宋道士陈转所撰书的十字卷碑。

15、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龙门地区的石窟和佛龛展现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公元493年~907年)期间,最具规模和最为优秀的造型艺术。这些详实描述佛教中宗教题材的艺术作品,代表了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

16、然而,龙门石窟现在已经遭到严重的破坏,除了极少数的佛像外,大多数佛像的头部均遭到破坏,难以观其整体造型。虽然剩下的部分足以说明艺术水平之高超、神态之曼妙,但是,每当看到佛龛内那一个个佛像缺胳膊少腿,或者没有头颅,有的只剩半边身子,有的甚至只留下一个佛坑,整个石窟满目疮痍,伤痕累累,遍体鳞伤,惨不忍睹时,我也为那些唯利是图的不法分子感到羞耻,感到可悲,可叹。

17、集历史、人文、美术、雕刻

18、洛阳: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打造现代物流强市—“感受物流新动能”

19、密布于伊水东西两山的峭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共有97000余尊佛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

20、而智慧旅游成为新时代龙门石窟的一张璀璨耀眼的金色名片

三、龙门石窟的赞美

1、在宾阳洞与敬善寺之间及附近的崖壁上,你会看到很多小佛象,它们与那些皇室开凿的大石窟相比显得较为单调,佛龛里的造像也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佛像不同,线条简单、简朴洗练,甚至有点呆板。但是,如果你注意观察,便会感觉到这些造像的奇特。他们身躯健壮“肉髻高如山顶”,鼻直口小,面平且方,大多光着脚,直挺挺地坐在莲台上,一副闭目冥思的样子。这种造像被称为优填王造像,虽然他不起眼,但却是流传中最初的释迦牟尼雕像,佛教最原始的偶像崇拜。

2、(作者)杜甫,唐开元二十四年(735年)举进士,不第,离开长安,游齐赵,路过洛阳时题咏。

3、虽然惠暕洞造像现在看去较为简单,但主题却十分“鲜明”:

4、(注释)凿山二句:写龙门两山隔伊水雄峙的情景,想起了它的悠久历史和古老传说:《水经注》云,“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并说两山中断就像天斧辟开一样。

5、缅怀无限苍茫意,清浊倾壶醉倚楼。

6、它开凿于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高约1米,宽0.9米,正壁有一倚坐弥勒像。李元庆是唐太宗的异母兄弟,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徙封道王,后出任豫州刺史。他虽为皇亲,但其母仍如造像题记所说,“心中忧粹,恐有灾鄣”,而悄悄在这个破窑洞里为他祈福,造了这尊弥勒像象。

7、作为全国首家“互联网+”智慧景区

8、破窑位于普泰洞以南,魏字洞以北。它高6米,宽5米,深近9米,原来是个天然溶洞,也许因为洞内未加修整,又没有雕造窟门楣拱和藻井,且洞内龛像错落无序,破损不少而被人们起了这么一个名字。

9、如今,春都在洛阳伊滨区食品产业园重建生产研发基地,标准化厂房、研发中心大楼成为春都新形象,在先进肉制品自动化生产设备加持下,春都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食品企业,年生产能力23000吨,年销售额超数亿元人民币。

10、佛教故事说,当年释迦牟尼成道之后,为其母摩耶夫人说法,一去三月不归,天竺(今印度)桥赏弥国的优填王十分思念他,便请目连尊者“以神通力接画工上天宫,亲观妙相”,将他的形象用栴zhān擅木雕刻下来带回,从而制作成世界第一尊释迦牟尼雕像。佛教自释迦牟尼创立以来,在很长时期内是没有偶像崇拜与制作的,优填王开了这个先例,他用栴檀木雕刻的这尊释迦牟尼造像也便成了佛教最初的偶像,所以被称为优填王造像。

11、称“奉先寺”。此窟建开凿于唐高宗初,咸享三年(公元672年)皇后武则天赞助脂粉钱两万贯,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功毕,长宽各30余米,洞中佛像明显体现了唐代佛像艺术特点,面形丰肥、两耳下垂,形态圆满、安详、温存、亲切,极为动人。

12、龙门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13、中国中部河南省洛阳龙门石窟,是中国

14、漫步在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群里,移步换景,心情也随着景色而欢欣愉悦。有的观音菩萨手执净瓶,体态圆润丰满,姿势优美,十分传神;有的佛像粗狂豪放,雄健有力,气势逼人;有的仪表堂堂,衣纹流畅,和善开朗;有的魁梧刚劲;壁顶的莲花栩栩如生,佛像的背景火纹犹如熊熊烈火,照耀着佛祖不被伊水淹没毁损。望着历时一千五百多年仍然栩栩如生的各种佛像,我由衷地赞美那些能工巧匠们那鬼斧神工的技艺。我从心底为古老民族的聪明才智,北魏和唐朝时期的经济鼎盛感到自豪和骄傲。

15、“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16、相信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

17、还是两山对峙的伊水中流自然风光

18、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5千米处,龙门峡谷东西两崖的峭壁间。因为这里东、西两山对峙,伊水从中流过,看上去宛若门阙,所以又被称为“伊阙”,唐代以后,多称其为“龙门”。这里地处交通要冲,山清水秀,气候宜人,是文人墨客的观游胜地。又因为龙门石窟所在的岩体石质优良,宜于雕刻,所以古人选择此处开凿石窟。

19、史上有过两次大规模的开窟造像活动,一是北魏时期,二是唐代,共七位皇帝主持,历时约一百五十年,唐代是石窟的最盛时期,其中又以武则天执政时期开凿最多,唐窟约占石窟总数的三分之二。

20、连翘,是一种神奇的植物,不仅花色美艳,还可作药用。关于连翘,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

四、龙门石窟感叹

1、另外在外室南北两壁,还各有一须眉怒张的力士像,下方原来还刻有两尊护法石狮,遗憾的是早年已被盗往国外,现分别收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和堪萨斯州的纳尔逊艺术博物馆。

2、龙门石窟的独特美景数不胜数,而令我至今仍然记忆犹新的是奉先寺卢舍那大佛那一抹迷人的微笑。拾级而上,登上奉先寺窟龛的平台,崖壁间一尊巨大的雕像即刻映入眼帘,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卢舍那大佛。“卢舍那”是梵文音译,即光明普照的意思。

3、右侧南壁的大势至菩萨,身高7米多,造型丰满敦厚,仪态文静,有专家认为,他与主佛造像是龙门石窟中唐代石雕最优美的两尊。

4、(作者)苏过,北宋文学家,字叔党,苏轼幼子,时人称小坡。苏轼连年遭贬,苏过均随行,苏轼死后,他定居于颍昌(今河南许昌)斜川,自号斜川居士。

5、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时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个。北魏时期的代表洞窟: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烧洞、慈香窑、路洞等。

6、让改革开放成果惠及民众温暖人心

7、两侧的文殊、普贤二菩萨,高13米多,头戴宝冠,身披璎珞宝珠,肩搭帔pèi帛,下束长裙,体态婀ē娜nuó。在服饰上一反卢舍那大佛随衣挂线的简洁手法,精雕细琢,不厌其繁,突出了二菩萨雍容华贵、端庄矜持的气质,唐代艺术家们,在佛的形象上追求的是庄严、慈慧的气氛,而在菩萨的形象上则赋予女性的端庄、柔丽,这在文殊、普贤二菩萨的雕造上表现得十分明显。

8、观看少林武术表演(30分),领略少林功夫的博大精深。游览洛阳唯一的丽京门仿古一条街(丽景门)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最为优秀的城门,最早始建于隋代,集古迹、民俗、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景区,被评为洛阳新八大景之有“不到丽景门,枉来洛阳城”之说,更有有诗人用:“洛阳牡丹甲天下,丽京城楼世无双”来赞美它无限的魅力,享受一番美食美景后,入住酒店睡一个好觉。

9、菩萨天王两边立,神工鬼斧叹惊奇。

10、海棠花的离愁花语含义,使它成为游子寄寓对家乡和父母思念的一种花卉;它还有着苦恋之情的花语,对远方恋人可表达思念之情;其花色美丽使它有美丽温和的含义,对女性可表示赞美;还可借其坚强顽强花语含义,送给朋友表示祝福。

11、两千三百余尊石佛,止步于崖壁上的窟龛。佛的智慧在于,给人空出段自行化解的距离。

12、 龙门石窟的艺术风格,在追踪印度石窟艺术的基础上,继承大同云冈石窟艺术之风,又与汉族历史文化相融合,佛教造像艺术呈现出“改梵为夏”的趋向,出现了中国化、世俗化的趋势,造像从神态气质、衣着服饰到雕刻手法焕然一新。

13、牡丹文化节期间,景区内由万余盆牡丹鲜花组成的“龙门牡丹大道”,实现了“游龙门、赏牡丹”的一站式旅游体验。景区还增设便民服务点、党员义务咨询台和临时报警点,每天组织90名固定志愿者为游客义务提供旅游咨询、文明旅游、交通向导、茶水服务、困难求助、无障碍通行等志愿服务。

14、千手千眼观音愈。它位于万佛沟东端北侧的崖壁上,就在西方净土变龛的右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身千手千眼观音造像。观音龛开凿于中唐时期(公元760~859年),取材于《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观音誓言“若我当来堪能利益、安乐一切众生者,令我即时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15、绿野堂开着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路人说那就是令公的家,令公的学生遍布天下,何须在房前再种花呢?白居易的这首诗运用借代的修辞,以桃李代学生,绿野堂指的是唐代裴度的房子名。这首诗通过写裴度房子不用种花就占尽了万物的精华。表现了对一个老师桃李满天下芳名远播的赞美。

16、不外乎“春”与“花”的交相呼应

17、龙门石窟书法,灰弘大器,结构严禁,历来是各代学习临慕的优秀范夲。被人称为书法之最。

18、游览摩崖三佛龛,对佛教稍有了解的人也许会感到奇怪,通常佛教中的“三世佛”都是以释迎牟尼居中,而这里却成了弥勒佛。另外,一般主佛两侧都是胁侍菩萨,而这里却成了两尊立佛。以佛为胁侍的造像是十分罕见的,在这里显然是为了更加突出主佛弥勒的权威,这种造像安排即使在龙门石窟也是绝无仅有。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我们将这段微妙的变化联系到当年唐王朝宫廷演变的历史,微妙便突显起来。有专家对此进行了探讨,得出了一个与唐代武则天有关的故事。当时,正是武则天公开宣扬自己就是当今的弥勒,并取代了唐朝李家的位置,自己做起了皇帝。

19、菩萨金刚高百尺,数年雕刻费神思。

20、河面上流溢着飞天的舞姿轻盈

五、如何形容龙门石窟

1、形容龙门石窟的词语火烧洞、莲花洞、摩崖三佛、吐火罗僧龛、千手千眼观音龛等等、等等。在众多佛窟中,我最喜欢的是雄伟、壮观

2、在石窟南壁有一造像题记,表明它开凿的年代正是武则天与唐高宗同御朝政,并称“二圣”的时期。“伏愿皇帝圣花无穷,殿下诸王福沿万代”,惠暕在提及皇帝、诸王的同时,以弥勒佛的造像突出了武则天,用意昭然若揭。

3、点击上方↑↑↑文字会打开指定位置的地图信息

4、久驿旅游(阜阳营业部)

5、龙门全山造像11万余尊,最大的佛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4米,头高4米,耳长9米;最小的佛像在莲花洞中,每个只有2厘米,称为微雕。

6、龙门石窟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窟内造像雕刻精湛,内容题材丰富,被誉为世界最伟大的古典艺术宝库。它以自身系统、独到的雕塑艺术语言,揭示了雕塑艺术创作的各种规律和法则。

7、窟顶自东向西依次为马振拜、侯太妃(旧称贺兰汗)、高太妃(旧称孙保)、侯太妃(景明四年),共四品。

8、稍过片刻,岐伯慢慢苏醒过来,把绿叶咽下肚里,两刻之后,岐伯面色如常,连翘搀扶着爷爷回到家里,进行药物和膳食的调养,岐伯仙师逐渐恢复健康。

9、元魏史余遗万佛,龙门壁上历千秋。

10、龙去空旧岩,崖崩有遗石。

11、当如潮的游人涌向石窟,探询一尊尊石像的秘密,有谁想起那些能工巧匠,或许当年只是在雕刻一种愿望,为辛苦的百姓祈祷幸福吉祥!

12、让千年文化遗产迸发出新时代魅力

13、只是不知什么时候,这一石笋从白居易府上移到了这里。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游龙门时来到禹王池,也曾专门写了《石笋》一诗:“巨石何亭亭,孤生此岩侧。白云与翠雾,谁见琅玕色。惟应山鸟飞,百转时来息。”

14、在这里你可以领略千年文明

15、从龙门石窟开始吧······

16、“伊阙风光”、“龙门山色”

17、都门二句:写隋唐时洛阳城正南的定鼎门和龙门山遥遥相望,而龙门一带朝夕弥散着佳气云雾。精舍二句:描写龙门的寺庙和石窟,佛寺依山而建,楼层相叠,佛龛因壁而凿,数以千计。人间句:为人们终日为生活而奔忙发出感叹。

18、两边的二个弟子迦叶和阿难,形态温顺虔诚,在旁边的二个菩萨和善开朗。天王手托宝塔,显得魁梧钢劲。而力士右手叉腰,左手合威武雄壮,整个雕塑群是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

19、龙华寺位于净土堂上方,过净土堂沿小道西上即到。它开凿于唐代武则天周武时期(公元684~704年),平面呈方形,窟顶雕刻莲花藻井,周围环绕飞天。洞内三壁凿有佛坛,上面各造像一尊,佛坛下浮雕伎乐人,形象生动,姿态优美,所执乐器有萧、长鼓、鸡娄鼓、琵琶、钹、排萧等,都是当时社会流行的乐器,当属唐代的“坐部伎”。它为后人研究唐朝乐器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形象。

20、龙门石窟始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3年)前后,后来,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连续大规模营造达400余年之久。

六、龙门石窟怎么赞美它

1、东山全是唐代的窟龛,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个,如二莲花洞、看经寺洞、大万伍佛洞(又名擂鼓台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2、龙门石窟是中国古碑刻最多的一处,清代武亿称其为:“龙门不仅为石镌佛场,亦古碑林也”。